查看原文
其他

观点 | 垃圾分类不是“举手之劳”是系统工程,不该成为“一场运动”“一场秀”

环联资讯 2022-07-08


“垃圾分类”是今年上海两会期间的“热词”。1月27日下午的审议中,履职7年、年年提出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建议的市人大代表赵爱华表示,垃圾分类一旦立法,就要有法可依、执法必严,要探索上海在垃圾分类方面的管理模式,不能使之成为“一场秀”“一场运动”。


来源:上观新闻


“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(草案)》提交此次人代会审议,坦白说我很紧张。”赵爱华说,作为在固定废弃物领域工作了27年的“老环保人”来说,自己紧张的是管理条例是不是能为市民接受和拥护,后续推进实施能否落实。“上海垃圾分类工作试点推进,我在调研中了解到市民评价确实褒贬不一。以虹口区为例,2018年底全区已将这项工作在682个小区推进,垃圾总量下降了8.26%。但我与一些市民和其他代表的交流时感受到,垃圾分类在居民中的响应度和在市民生活中推进情况并不理想。

早在2012年,赵爱华就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自行展开调查,垃圾分类知晓率只有45%。在去年的调研中,知晓率提升到65%,但很多居民仍然不理解垃圾分类的目的和意义。而且一些试点小区居民进行了垃圾源头分类,垃圾清运中混装现象仍然不少。赵爱华认为:在垃圾分类工作中,政府“考核重数量多了一点,讲道理上少了一点”,重硬件设施建设多了一点,讲管理维护的少了一点;讲部门归口管理的多了一点,讲政府、企业和居民联手治理少了一点;表扬多了一点,追责少了一点。

她建议,垃圾分类工作政府要有新举措。“垃圾分类不是‘举手之劳’而是系统工程。”她表示:政府部门要牵头,从各个角度、各个层面讲清为什么要分类、怎么分类,让市民了解目的和做法,让市民知道这是一场“持久战”:“德国1900年就对垃圾分类功能做进行了立法,东京立法是1970年,台北是1996年。他们的成功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。立了法开完会,不等于垃圾分类工作好了,这绝不是‘一场运动一场秀’。”

针对目前市民反映强烈的“短板”——垃圾分类后被混装混运问题,赵爱华建议要提早谋划,做好对策:“即使在公认垃圾分类做得较好的日本,后续的混装混运现象也存在。上海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目前湿垃圾的产生量和处理量不匹配问题。”

“上海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要有新模式,不能盲目照搬照套,其他城市成功经验不一定适应上海。”赵爱华说,上海超高层楼宇和老式小区,垃圾分类不能使用同一套模式,只有在不断实践基础上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应本区域的办法:“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,需要各位从我做起,从现在做起。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